DB32∕T 4844-2024 自然科学类科普教育基地建设规范(江苏省)

ID

E9C8859D324440648D5BBD755D9C3776

文件大小(MB)

0.49

页数:

11

文件格式:

pdf

日期:

2024/10/20

购买:

购买或下载

文本摘录(文本识别可能有误,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

7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中国标准出版社出 版,自然科学类科普教育基地建设规范,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of natur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education base,2024-09-12 发布2024-10-12 实施,CCS A 20,DB32/T 4844—2024,ICS 03.080.99,DB32/T 4844—2024,前言Ⅲ,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建设原则1,5 通用要求2,6 人员要求2,7 场所要求3,8 科普教育基地分类3,9 科技场馆类科普教育基地4,10 教育科研与重大工程类科普教育基地4,11 “三农”类科普教育基地5,12 企业类科普教育基地5,13 自然资源类科普教育基地6,14 其他类科普教育基地6,参考文献8,目  次,Ⅰ,DB32/T 4844—2024,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江苏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江苏省青少年科技中,心、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南京科技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镇江市科普服务中心、徐州市水族展览馆,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葛方斌、陈银龙、吉春鹏、李莹、包政、夏军、张秀晨、曹思齐、张志强、吴德沛、,张华、张晓辰、宋天茹,Ⅲ,DB32/T 4844—2024,自然科学类科普教育基地建设规范,1 范围,本文件确立了自然科学类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的建设原则,规定了基地建设的通用要求、人员要求、场,所要求、基地分类以及科技场馆类、教育科研与重大工程类、“三农”类、企业类、自然资源类、其他类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内容与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省级自然科学类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0001(所有部分) 公共信息图形符号,GB 13495.1 消防安全标志 第1 部分:标志,GB/T 40248 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GB/T 43395 线下科普活动基本要求,建标101 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科普 science popularization,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科技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和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来源:GB/T 41555—2022,3.1],3.2,自然科学类科普教育基地 natur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education base,由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农业、安全、自然资源、旅游等领域机构兴办,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具有科,普和教育功能的示范性场所,4 建设原则,4.1 科学性,以科学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理论和客观事实作为科普内容,具有执行的客观性、内容的准确性和程序,的严谨性,1,DB32/T 4844—2024,4.2 教育性,提供的科普服务有教育价值,有利于公众增长科学知识,提升公众的整体科学素质、个人综合能力及,专业素养,培养公民具有科学理性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3 公益性,为社会公众服务,开放共享科普资源,提供获取科学知识、参与科学活动的场所,让社会公众受益,4.4 先进性,挖掘各类科普资源,注重创新发展,不断更新科普教育内容和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设计理念上的先进,性、内容上的时代性以及形式上的创新性等,5 通用要求,5.1 应为提供公共科普服务的法人单位,或以法人单位为依托的内设(下属)机构,5.2 应具有科普服务宗旨、开放服务、安全管理、应急管理等制度,并提前针对有可能出现的各类突发事,件制定应急预案并组织定期演练,突发事件包括但不限于极端天气、火灾、踩踏、意外伤害、突发疾病、公,共卫生事件等,5.3 应有科普经费投入或专项科普经费保障,5.4 应具有公共设施设备和科普展教相关设施设备,并更新维护,5.5 应具备开展科普公共服务的室内外场所条件,开展线下科普活动应满足GB/T 43395 的要求。可,利用新技术手段,采用线上直播等方式开展科普活动,5.6 应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服务,利用特色科普资源,研制开发面向中小学的科普课,程体系,5.7 每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全国科普日暨省科普宣传周等主题日期间,以及当地科,协、科技部门组织的大型科普活动时,应对公众开放,并同步组织科普活动2 次以上,5.8 每年应通过市级以上媒体宣传报道科普工作信息,5.9 应建立科普教育网站或自媒体宣传平台,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科普教育活动信,息、展教资源更新情况等公共科普服务信息,5.10 应具有专兼职科普工作人员,建立科技志愿者队伍和科普中国信息员队伍,6 人员要求,6.1 科普工作人员,6.1.1 从事科普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科普理论和专业工作能力,了解科普相关法律法规,6.1.2 具有科学技术普及、自然科学研究、科学传播等专业职称,6.1.3 结合科普工作实际需要,定期参加科普培训和继续教育,6.2 科技志愿者,6.2.1 遵守科技志愿服务管理规定,维护科技志愿者的形象与声誉,不以志……

……